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陇蜀道文化 -> 研究成果 -> 正文

秦风铸魂:以秦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布日期:2025-09-03

秦风铸魂:以秦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安奇贤

陇南师范学院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智慧的凝结,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同时面临着来自全球多元文化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在这新的发展起点和关键点上,尽可能地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以全力构筑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性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发源于甘肃大地的秦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同根同源的文化情感、天下一统的文化气魄、华夷共治的文化理念备受中国和世界瞩目,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一、以同根同源的文化增强民族情感

秦文化有益于联络民族关系,可以通过同根同源的文化增强民族情感。作为富有生命活力的古代文化遗存,秦文化个性鲜明,影响深远,无论是典籍中抽象的文字表达,还是挖掘出来的诸多文物,均为以“秦”为标志的深厚血缘密码的见证,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因子。

一是要努力塑造共同的经典记忆。无论是“秦霸西戎”的秦穆公、端正挺直的秦俑,还是以婚姻之和而成政治之睦的“秦晋之好”……秦文化孕育了丰富的文化成果。我们需致力于挖掘和塑造秦文化中共同的记忆片段,通过多元路径增强秦文化的叙事性和感染力,突破文化圈层的壁垒,使学术研究视域中的秦文化以更直观易解的方式走近大众,实现秦文化记忆的深度普及,构建起秦文化从表层认知到内心共鸣的情感联结,进而“让同源结同心、以同志成同体”,从精神根基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是要搭建交流互动的情感平台。以共同的族源记忆为基础,搭建交流互嵌的情感平台,可推动秦文化的深度互动与情感共鸣。为更有效地交流和互动,可依照职业属性、兴趣爱好、年龄特征及信仰取向等,组建多元的兴趣社群或志趣共同体,如秦文化古籍数字库共享、各类型秦文化学术交流活动;秦人族源认同、秦宗族祭祀活动等。值得注意的是,要利用好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利用各大在线平台,在政府主导下建立规范化管理机制,积极推送韵味十足、情感真实丰富、创作技术精良的秦文化短视频,畅通公众情感共鸣的交互渠道,增强民众对血脉渊源的归属性,从而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平台根基。

三是要激发秦文化故里的感召力。秦文化故里是秦文化历史与智慧的见证,通过特色鲜明的人文景观欣赏、历史故事再现、民俗展演参与等多种活动,可增强个体在场的深刻记忆,帮助其感受同根同源文化精神的感召力。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复活曾经“消逝”的秦代场景,让人们跨越时空障碍,在从容欣赏中与秦文化深度共鸣。故里情深,秦风荡漾,未来需进一步推动秦文化故里空间新形态建设,积极增进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国人和世界华人心中的情感纽带。

二、以天下一统的气魄振奋民族精神

生活在古中国农业文明发祥地之一的秦人,在由弱而强的发展历程中奏响了时代的强音。秦文化内蕴着强大的民族气魄,既为秦民族的精神世界注入了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在历经波折的岁月里的精神慰藉,更成为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文化源流。

一是要秉持独立自主的信念。秦文化始终蕴含着独立向上的精神内核。夏商时期,秦人尚处于流徙不定的状态;进入周王朝统治体系中,最初仍备受“冷遇”,被分封在蛮荒的西陲之地,但秦人不因噎废食,始终顽强进取、披荆斩棘,率先开拓出自己的政治阵营。此后,累代向前,人才辈出,政治实力和综合国力逐步提升:秦襄公佐周东迁,秦穆公称霸春秋,秦孝公变法强国,最终秦始皇完成天下一统。这一过程中,秦人自西向东,在陕甘大地上栉风沐雨,历尽艰险,但始终坚守对自我价值的认同,以独立信念砥砺奋进,终成大业。秦人从立足西陲到一统天下,是信念与努力相结合的结果。这种以坚定信念支撑发展、以持续奋斗突破困境的精神特质,与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高度契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滋养。

二是要有胸怀天下的视野。秦人拥有开阔的视野与格局,以“真将种”所蕴含的刚毅进取的精神文化气质,由族而国,由国而代,绘制出一幅生动具体的“天下”蓝图。史实证明,自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起,至秦代推行郡县制,体现了秦人以“疆域整合”理念践行天下视野的实践力;李斯《谏逐客书》指出,秦国之所以强大在于任用异国人才,这一论述印证了秦人突破“秦本位”局限的用人观;“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则彰显了秦人天下视野在社会秩序构建中的落实。时代不断发展,我们应受浩荡秦风的熏陶,继承秦文化中的优良传统,拓展中国视野、展现中国格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崇高追求,培育具有世界眼光与人类情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是要传承因时制宜的思维。因时制宜是秦人实现天下一统的重要法宝,反映出秦人在问题认知、策略制定与执行、创新意识方面所具备的强大思考力和应对力。秦人命运转折发展的三次变化,均体现了这一思维。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我们需要弘扬秦人因时制宜的思维,发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引领力和实践推动力,振奋民族精神,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根基。

三、以华夷共治的理念促进民族团结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公元前 221 年秦朝建立后,首次以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形式,将分属不同区域的族群凝聚在一起,开启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秦人在多民族治理中展现出的文化精神,为后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交融格局埋下了伏笔。以史为鉴,挖掘秦人在多民族共存发展中创造的先进文化理念,对于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团结稳定,凝聚全民族的力量与信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之必要。

一是以华夏民族共同体为根底。秦人在实现大一统的过程中,以华夏民族共同体理念统摄长久以来形成的诸侯国、民族与地区分野。从现存秦简来看,面对多民族同处的局面,秦人并未妄自尊大,强制其他民族改姓“秦”,而是以“华夏”作为各民族的共名。由此可见,秦人从春秋时期就出现的华夏意识,此时进一步将其升华为国家与民族构建同构的标志;他们将始于夏朝的同源文化以国家认同的形式正式确立,使秦成为华夏民族的代表,“华夏”也成为秦人及各民族共有的族称。今天,我们仍需传承秦代多民族统一的文化理念,凝聚各族人民,努力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社会主义和谐图景,畅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族系脉络。

二是以无狭隘族系观念为推手。无狭隘族系观念大大增添了秦文化的魅力,集中体现为开明包容的文化特质。为推进统一进程,秦人不仅广泛吸纳西南各民族,学习借鉴其文明成果;还在北方修筑和平驿站式的秦直道,搭建起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融通桥梁,促进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交融。这些举措充分表明,秦人秉持着超越狭隘族系的观念。事实上,秦文化正是在积极地吸收、接纳并融合各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推动了秦代“华夷一统”局面的形成。如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已然开启,深刻领悟秦人无狭隘族系的智慧,面对多民族共建的社会现实,我们更应敞开胸怀,和衷共济,打破地区与族际间的差异壁垒,理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维逻辑。

三是以互嵌式的社会结构为保障。秦人能够开创大一统的国家建制,与其构建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密不可分。早在大禹时期,秦人先祖伯益就着手划定九州、平定四方的工作,通过对地理空间的政治布局来梳理族系内部的联系,这是对互嵌式社会结构早期形态的体认。商代,秦人在西陲边地与犬戎常年混居,不但习俗混融,而且文化交融,互嵌式社会结构趋于成形,为其后续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此后,秦与各少数民族及中原各国相互交往,民族互嵌格局已然形成,国家根基随之稳固,最终在战国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石榴籽”的生动比喻,正是对秦人通过互嵌式社会结构所彰显的民族团结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这一理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结构性支撑。

 

(作者系陇南师范学院副教授,本文2025826日刊发于新华网)